manbet原标题:特写:北疆林场线月的河套平原,处处孕育着生机与活力。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只见树木葱郁、枝叶婆娑,村庄和农田好似休憩在青翠的摇篮里。
直耸的杨树在沙地上投下片片阴凉,齐膝的紫穗槐挂满风铃般的花朵manbet,林业工人们带领记者走进北疆大地这片树林深处,畅谈起林场治沙造林的历程。
抚摸着一棵20多米高的杨树,杜文化说:“这棵树是1978年栽的,正是‘三北’工程开始的那一年。几十年来,经过林场三代职工的努力,才有了这片郁郁葱葱的林子。”
建场当年,李贵河成为林场第一代职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树全靠人力。李贵河和同事们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白天黑夜地在沙地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他在那时落下了腰疼的毛病。林业工人们形容“种一棵树要磕三个头”,由于条件艰苦、成活率低,大家苦苦渴望小苗尽快在沙地里长成小树manbet。
李贵河的儿子李长青,1986年来到林场manbet,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与水桶,继续植树造林。“老一辈林业工人那种勇担使命、不畏艰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谁都知道造林苦manbet,但为了儿孙不吃环境的苦,我们一定要把造林工作坚持下去。”
随着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造林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李长青说,父亲那时候挖一个60厘米深的树坑至少十分钟,我们用挖坑机20秒就能挖好一个树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参与进造林工作中,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在森林防火监控时进行导航定位manbet。
常年手捧树苗与风沙“搏斗”,林业工人们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方法。高大的杨树周围,有一座座一米多高的小沙包,上面长着灌木。新华林场副场长葛文斌指着这些小沙包说,这个地方西北风多,我们把树种在下风口的沙丘之间,排排小树就像水闸拦水一样将流沙拦住,沙子越积越多,沙丘间的低洼地就变成了土包,实现了沙地锁边治理。
6月5日,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护林员登上瞭望塔准备开展巡护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新华林场是祖国北疆治沙造林的生动写照。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肇晟说,像这样的国营林场,内蒙古共有292个。从1978年至2020年,全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1.19亿亩,占全国的25.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