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bet: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要求,现将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林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公开如下:
省林业局党组严格按照《河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中涉林问题整改任务分工和省委、省政府整改要求,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深入查摆涉林问题,全力以赴推进整改工作。截至目前,涉及省林业局的3项共性整改任务和5项作为监管单位的个性任务均已完成整改销号。
整改工作启动以来,省林业局党组先后召开5次党组(扩大)会、2次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研究制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具体措施,明确把整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硬起手腕,不折不扣推动整改工作。对照《河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责任分工,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林业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河南省林业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建立了《河南省林业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台账》,逐项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人、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
省林业局建立四项督导工作机制:一是督导专员责任制。局党组根据各重点督导地区的整改任务特点,抽调5名正处级领导干部任督导专员,组成5个督导组,每组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一组包一地、一包到底;把督导成效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其中1个组是举一反三组,着重督导未反馈问题的地方,就全面排查发现的问题研究政策措施,着重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单周协调机制。5个督导组每周集中汇报各地进展情况,收拢问题、研究相关措施,交流好的做法、经验;推动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协调,与省督察办及时沟通协调。三是双周推进机制。对单周协调好、政策清晰的,带着问题及措施下,强力督促落实;对政策不清晰的,推进中再收集问题带回来,进一步协调,循环推进;采取明察、暗访等各种形式,进行现场查验,及时提醒、督促。四是月现场核查机制。对照整改标准,每月底到现场核实完成进度、质量,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整改工作以来,共开展督导暗访33次,督导170余人次,其中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督导暗访3次,分管局长督导9次,联合省整改办、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督促指导7次,就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期间举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湿地问题整改工作观摩活动,以“现场观摩+会议推进”方式,交流整改工作经验,压实整改责任,manbet推动整改工作提速增效。
为统一规范整改标准,省林业局积极担当作为,起草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一是印发了《关于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鱼塘畜禽养殖整改的指导意见》(豫林保字〔2021〕53号),分区分类明确沿黄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鱼塘和畜禽养殖退出整改标准。二是针对保护区内果树种植整改工作,委托河南省野鸟观察学会组织专家完成了《河南省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果园生产活动的分析研究报告》,依据调查分析评估结论,制定印发了《河南省林业局关于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果树种植整改的指导意见》,对自然保护区内果树种植等行为进行规范,做到农业生产同鸟类保护和谐共生,解决了保护区内果树砍留问题。三是针对养殖污染问题,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产养殖指导意见》,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产养殖品种、密度、养殖尾水排放等进行规定,解决了实验区鱼塘规范养殖标准问题。
整改过程中,省林业局加强同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沟通协调,坚持同部署、同督导、同验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鱼塘畜禽养殖等问题全面排查整改工作的函》(豫林函〔2021〕160号),对整改工作全面部署,督促沿黄相关省辖市政府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内鱼塘、畜禽养殖等违法违规问题全面排查整改;要求在开展违规问题排查、整改的同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二是联合制定相关整改指导意见,明确整改标准。三是开展联合督导,形成部门合力。四是联合开展验收销号。成立联合验收组,对沿黄各地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验收。
严格按照各项整改措施要求,manbet扎实推进整改工作。一是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了2022年度冬春季造林,黄河生态廊道造林9300亩;2021-2022年度,安排下达黄河湿地各保护区湿地保护恢复资金1.03亿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成了黄河湿地生态修复19处、25619亩。二是认真组织对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畜禽、水产养殖等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科学开展整改。组织对保护区内排查出的4449个51938亩鱼塘、389个2734亩畜禽养殖场,按照核心区缓冲区退出,实验区规范养殖的原则,全部完成整改,消除环境污染。三是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果树种植,督促各地做好农业种植和生态保护和谐共生,拆除自然保护区内粘鸟网。四是针对“占补平衡”落实不到位情况,对占用湿地的工程建设项目制定占补平衡方案,组织完成相应湿地补入工作。
下一步,省林业局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全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强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贡献林业力量。
按照《河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整改任务分工要求,涉及省林业局整改任务共3项,分别为共性任务第11、12、13项,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1. 黄河滩区管理缺乏系统观念。黄河滩区涉及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功能,亟需系统规划、统筹施策。
整改情况:已经完成,长期坚持。涉林整改任务完成情况为:持续推进重大生态战略任务,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查漏补缺,消除盲区,manbet抓好沿黄各区域间的无缝连接,新建沿黄生态廊道9300亩,右岸实现贯通。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实施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完成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修复19处、面积25619亩。
12. 相关地方和部门对黄河湿地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存在宽松软现象。督察发现,黄河湿地保护区内仍有大量鱼塘,其中8700余亩位于核心区、缓冲区,37000余亩位于实验区。河南省要积极稳妥解决黄河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整改情况:已经完成,长期坚持。(1)组织沿黄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政府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养殖鱼塘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建立了问题台账,推进问题全面整改。先后组织起草印发《关于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鱼塘畜禽养殖整改的指导意见》《关于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果树种植整改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沿黄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产养殖指导意见》,分区分类明确整改标准,指导地方依法依规进行整改。至2022年12月底,共排查出保护区内鱼塘4449个51938亩,其中核心区、缓冲区928个10960亩,全部完成清退;实验区内3521个40978亩,清退2384个,30028亩,规范养殖1137个,10950亩。排查出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389个,2734亩,其中核心区、缓冲区33个,已完成清退;实验区356个,退养158个,规范养殖198个。(2)积极筹措生态修复资金,2021—2022年已下达黄河湿地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03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成立5个督导组,包市开展督促指导,推动地方整改工作。(3)沿黄8市均建立了全覆盖的自然保护区巡护机制,配备巡护人员178人,建立巡护路线条,保护区有效巡护面积全覆盖;建立了跨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破坏线索移交机制,及时发现、制止、查处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
13. 湿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不到位。2018年以来,全省11个建设项目共占湿地157.35亩,均未按“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恢复或重建湿地,而是缴纳2863万元补偿金了事。
整改情况:已经完成,长期坚持。(1)组织对11个占用湿地建设项目进行核查,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制定了占补平衡方案,已完成了补入湿地。(2)印发《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湿地审批进行规范,要求建设单位优化工程建设方案,不占或少占湿地;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严格工程建设审查,由用地单位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印发《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林草湿等各类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本报讯 报道员潘报道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省林业局驻丁赵社区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以林业科技新动力为丁赵社区乡村振兴聚力汇能。
打造特色林果产业。为了推进丁赵社区林果产业转型升级,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入特色林果产业,协调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科院等单位捐赠了一批“早、优、新、特”林果苗木,共栽种杏800余株、桃600余株、梨400余株、李300余株、柿子100余株、葡萄50余株、猕猴桃50余株,并按专家技术指导意见采用现代化栽植手段,打造高技术含量的林果科技示范园。
开展林果技术培训。为提高果农技术水平、强化果园管理、提高果树产量,驻村工作队邀请林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赴上蔡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集中为乡村振兴“把脉开方”,为当地60多名技术骨干、林果生产大户提供现代果园管理技术“组团式”服务,服务团通过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教学的方式,指导讲解果树的定植、修剪、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重难点技术,切实把林果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林业科技新动力。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为扎实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环境,驻村工作队邀南阳林科院专家对丁赵社区整体绿化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并协调南阳市林业局、河南省林科院等单位捐赠了红花玉兰苗木50多株和花草1000多平方,在村委门前打造了一条花园式道路,有效提升了丁赵社区的绿化美化水平。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林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打造特色林果产业和建设“花园丁赵”,逐步建设标准高、品种新、科技含量足、基础设施完备的现代果园,擦亮“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品牌形象,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并按照绿化美化整体规划设计,在村间空闲地建设1-2个月季小花园,规划建设特色花卉景观道路和渠边公园。再改造5-8个坑塘,清淤疏浚、种植荷花,利用荷花美景扮靓美丽乡村,成为独具特色的“夏日名片”,通过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让美丽乡村美出新高度。
本报讯 报道员李秀文报道3月28日,三门峡市林业局召开全市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近期计划财务工作,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更好服务全市林业生态建设。
会议强调,一是加强新制度学习。各级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工作办法,掌握管理要点,加强资金监管,做好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二是做好统计工作。要积极做好数据收集,认真核实数据真实性,按时准确上报各类报表。三是做好行业决算。要算好账、管好钱,做好参谋助手,服务好全市生态强市、生态立市需要。
会议还就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统计和行业决算等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本报讯 报道员孔超报道3月25日至26日,济源林业局邀请技术人员对森林专业消防队队员开展森林消防装备器材专业技能培训。
培训期间,技术人员通过视频讲解、现场演示等方式,教学指导智能接力水泵和新型森林灭火炮的规范操作方式及维护保养方法,详细解答操作使用和保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组织开展器材使用实操演练,增强消防队员装备器材操作使用的能力,为实现科学高效扑灭森林火灾打下坚实基础。
★新密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本报讯 报道员张雨村报道3月28日,新密市领导与干部职工、中小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在伏羲山管委会尖山村义务植树基地参加2023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栽植雪松、红枫、栾树等苗木3000余株,绿化面积60余亩。截至目前,全市共4000余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植树近1万株。
★西峡发布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安全倡议书 本报讯 报道员周红报道近日,西峡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发布关于预防清明节期间森林火灾的倡议书,倡导居民群众自觉遵守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防火意识,坚持移风易俗、文明祭扫,营造“森林防火无看客、人人都是责任者”的浓厚氛围。
★桐柏多举措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 本报讯 报道员陈从旗报道3月以来,桐柏县林业局多次召开森林防火专题会议,建立健全森林防灭火一体化机制,强化培训演练,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深入保护区、学校、重点生态公益林等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多举措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设森林防火检查站和哨所77处、宣传警示牌150个,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
★淅川出台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制度 本报讯 报道员李淅宗 贾珍报道近日,淅川县林长办、县林业局印发全县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护林员选拔条件、工作职责、劳务报酬、考核办法、表扬奖励、人员解聘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压实巡山护林责任,全面保护好全县森林资源。
本报讯 记者张萌报道3月27日,2023中国(许昌)紫荆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举办。与会嘉宾聆听学术报告,了解丰富的紫荆属品种,感受灿烂的紫荆文化,还参观惊艳的紫荆大道,欣赏鲜艳的紫荆花朵,以花会友,共话产业发展。manbet
在本次大会的学术报告环节,“挖掘紫荆宝藏、打造紫荆芯片、带动产业发展”是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启翔、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吕英民、河南工业大学教授谷克仁、紫荆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焦自龙等5位主讲嘉宾,分别从紫荆产业技术发展的各个角度,向与会嘉宾展示了紫荆属植物的巨大发展潜力。
“四季春1号”紫荆树作为湖北紫荆首个园艺新品种,已种到了全国60多个城市。为了让更多城市享受紫荆属新品种的红利,圆桌对话环节邀请了园林项目的业主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生产方等多方代表,就紫荆属授权品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行探讨。
与会嘉宾还参观考察了河南紫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紫荆属植物新品种展示园、紫荆属展览馆、紫荆属植物新品种苗木繁育基地、河南的多个紫荆大道项目,实地领略了以“四季春1号”紫荆树为代表的紫荆属植物的震撼开花效果。
初春的河南鄢陵,绿色生机显现,梅花、玉兰纷纷绽放,增添了美景,路边的大片苗圃里,各种规格苗木整齐排列,正冒新芽。十几年前记者曾参观过鄢陵一些苗圃,现在的鄢陵花木产业则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
近日,河南省鄢陵县举办了春季苗木交易会,活动有花卉苗木展销会、现场参观、“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等。在举办花卉苗木展销会的鄢陵花木交易市场,展厅里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各种规格苗木的价格,河南省内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花木企业、园林施工企业、园艺资材企业、园林机械企业等,展示着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室外的常驻商铺前,买卖苗木花卉的人来来往往,有人在货车上装卸着各种花木。
改革开放以来,鄢陵花木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约40万亩,有花木品种2400多个,有花木相关专业村122个,专业户、重点户1.1万户,从业人员约21万人。目前,全县各类花木企业、合作社等1572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一级资质企业14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51家、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花木企业12家。经过多年发展,鄢陵已成为全国较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
鄢陵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品牌产品,如大叶女贞、五角枫、金叶榆等,以及海棠系列、玉兰系列、樱花系列等20多种花木,品质优、适应性强,广泛应用于华北、东北、西北等三北地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鄢陵蜡梅蜡质厚、色泽艳、香味浓、花期长,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美誉。
雄厚的花木产业规模化种植基础,也促使鄢陵成功塑造了多个展会品牌。2001年以来,鄢陵成功举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花博会)19届、蜡梅梅花文化节9届,2020年举办了云上花博会,2021年举办了“花都云赏梅”,逐渐形成“春有苗交会、秋有花博会、冬有蜡梅梅花文化节”的协同发展格局。
随着全国花木产业转型发展,鄢陵也逐渐改变“以量取胜”的旧思路,转而注重科学育苗,提高花木产业的科技含量。
鄢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先后制定了12项花木产品标准和16项花木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16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企业16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其中高级园艺师120多人。苗木生产实现了从育苗栽植、造型修剪到包装运输、工程养护的全过程规范化技术覆盖。
鄢陵注重引入科研力量,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林科院等2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重点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全面合作。冬景园林、中林公司、昊天园林、万绿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蜡梅品种和12个紫荆属品种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权。
2015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暨科研中心正式启用。该项目由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共同组建,1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参与,在新产品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上为鄢陵花木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10年以来,鄢陵面对全国花木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形势,坚持“种植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质量差异化、苗圃景观化、企业龙头化”,启动了以“生产转型、科技转型、销售转型、应用转型、融合转型”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发挥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对主要花木品种实施从育种、栽植、施肥、植保,到采收、包装、贮藏、运输的全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特色化生产。经过科学管理的苗木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如金地园艺场的大叶女贞造型、三河湾的楸树、任营村的容器苗、王敬庄的草花、太子岗的高干月季、姚家村的盆景盆花、西许村的优质果苗等。
2022年以来,鄢陵围绕“产地中心化、销地平台化、功能多样化”目标,启动建设“鄢陵花木大世界”“鄢陵盆景文化村”两个新型花木市场,其中“鄢陵花木大世界”已被列入河南省重点项目。
“鄢陵园林绿化企业服务中心”在此次苗交会上揭牌。服务中心将引导有条件的花木生产企业向市政园林工程企业转型,并重点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形成“十万花工出中原”之势。
此次苗交会,与会人员参观了四季春园林公司、金地园艺场、唐韵康养小镇。四季春园林公司打造的紫荆庄园不仅有自己研发的紫荆属植物新品种,还有国内外上百个紫荆园艺品种,每到花开时节,美景惊艳一方。金地园艺场里,各种造型树遍布园区,每一株的造型艺术都值得细细品味。唐韵康养小镇是由苗圃改造而来,紫、白玉兰正在绽放,满园花香,辅以挪移过来的古村落小楼,古典韵味十足。
鄢陵目前有20多个类似的精品示范园,宜游、宜赏、宜购,使花木产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实现了向情景式、体验式、景观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不仅如此,“花木+会展”“花木+旅游”“花木+康养”的多业态融合,也极大地增加了当地花木产品的附加值。
经过多年发展,鄢陵走出了一条以花木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形成了生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集约化、产品标准化、销售信息化的大格局。
本报讯 记者张萌 通讯员周虎报道辛夷花开香满春,玉兰怒放迎盛会。3月21日—23日,第六届中国玉兰研讨会在河南省南召县举办。研讨会以“豫见玉兰 香聚南召”为主题,集中展示南召玉兰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弘扬玉兰文化,打响玉兰品牌。来自全国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
与会人员考察了玉兰花博园、玉兰盆景园和玉兰生态观光园。在各园,都有引种的玉兰新品种,还有矮化栽培的玉兰。近年来,南召投资1.2亿元启动玉兰盆景项目,玉兰国际花木城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等合作,攻克了玉兰苗木的矮化、多样性种植技术,让传统玉兰变成精致盆景,不仅缩短了种植周期、降低了种植成本,还让玉兰盆景走进千家万户。
研讨会上,上海园科院教授级高工张冬梅、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戴晓港、河南省林科院博士刘艳萍分别作了题为《白玉兰新品种培育成套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玉兰中小白菊内酯合成关键基因克隆》《玉兰新品种与栽培技术》的特邀报告,南召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中心教授级高工黄杰、北京林业大学讲师尹群、海南天香植物保育研究中心理事长陈春国分别作相关主题报告。
同期,还举行了南召县与南京林业大学的科技合作签约仪式,manbet评审了中国农业大学编制的《南召县花卉苗木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近年来,南召立足“中国玉兰之乡”“中国辛夷之乡”的品牌优势,突出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玉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花木种植面积38万亩,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00余家、省市级花木龙头企业10个,并建成了河南省唯一的玉兰苗木产业化集群,全县花木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1.5万余人。